傅山手书医册、汉唐针灸器具、孙思邈造像,再到两米长的野生黄芪、西汉砭石、宋清药器……步入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中草药的清香扑面而来,一件件文物静默陈列,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具象而恢弘地铺展眼前。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这座承载着中医药记忆的场馆,于2015年正式落成开放,是“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馆内依据功能与主题,划分出中医药史馆、中医药器物馆、典籍馆、中药标本馆四大展厅,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据该馆馆长刘润兰介绍,其馆藏规模在全国80余家中医药专业博物馆中位居首位,且诸多藏品已形成完整体系。
据悉,馆中收藏的清初山西著名医学家傅山的医药手稿等藏品近百件,此外,还有药王孙思邈相关文物藏品70余件。刘润兰拿起一个圆形的器具向记者介绍:“这叫惠夷槽,俗称药碾子,是中药加工最重要的器械之一。在馆内有231件(套),材质有铁制、石制、瓷制、木制等,从明清至近现代均有收藏。”

布满整面墙的中药炮制器具(央广网见习记者 尹琳岑 摄)
“博物馆是无言之师的聚集地。”在探馆过程中,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李华荣对记者表示,学校所有设施均服务于“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博物馆作为呈现历史的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深刻理解中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医药精神。“在这里,典籍可阅、标本可辨、器物可赏,这样浸润式的教育,其力量远胜于空洞的说教。”李华荣说。

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李华荣为记者介绍典籍(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这座医药博物馆的博大精深,给在校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学生们带来了知识和精神上的双重“感动”。“每次参观,都让我感受到中医药事业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专业学生崔渤延说。“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要如先贤般扎根文化精髓,同时善用现代科学语言去阐释和发展它。”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倪世源说。
开馆10年来,除了本校学生外,这里还接待了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普通市民。刘润兰说:“我们接待了很多研学的中小学生,有些市民到馆里一看就是一整天,甚至有外地科研人员专程来查阅实物标本档案和馆藏数据信息。”

2米长的野生黄芪被称为“镇馆之宝”(央广网见习记者 尹琳岑 摄)
随着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也已陆续开发了“卫生香皂”“中药香薰”“节令日历”等数十款文创产品,让中医药文化“可带走、可感知”。
与此同时,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李华荣告诉记者,目前,博物馆正在为中药标本建立数字信息库,未来,还计划将馆内重要典籍全面数字化,打破时空壁垒,让更多人领略中医药的智慧光芒。
https://www.cnr.cn/sx/jdt/20251030/t20251030_5274131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