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
帕金森病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发布时间:2025-04-11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点击数:


帕金森病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隐匿性起病和进行性发展等特点,在临床上表现出以行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和肌肉强直为主的运动症状,以及嗅觉减退、睡眠紊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复杂多样的非运动症状。

中医学没有帕金森病的病名,但历代医家根据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常描述为“震掉”“颤振”“振掉”“震颤”“颤抖”“手足颤动”“风颤”“拘挛”“痉病”“筋急”“转摇不能”“屈伸不能”“行步奔急”等。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历代以来均有发展,明清时期尤有建树,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浅显到深刻的过程,为本病的中医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总结了实践经验。值得提出的是元代医家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了1例具有帕金森病特征的医案,经当代名医潘澄濂和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张振馨考证,张从正的医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帕金森病的报道。

中医病名

近年来,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病名认识不断深化。《中医内科学》根据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将其归属于“颤证”的范畴。但我们认为,这种的认识不全面,不能概括反应帕金森病发生的全部运动症状。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认为的“中西医之间的病名不能简单对接,当我们以现代医学来诊断疾病,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后,思维上容易犯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把传统中医的病名或证名,简单地和西医的病名相对接,导致我们错失了依据临床实际,重新对疾病分类、分期、分证的良机”。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其不同分型和阶段应对应不同的中医病名。震颤型帕金森病,以震颤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于中医“颤证”,对应帕金森病的震颤为主型。僵直少动型帕金森病,以肌肉僵直、运动迟缓为主要特征,应归于中医的“拘挛”和“痹证”。中期出现的以中线症状为主的类型,依据《黄帝内经》记载,可命名为“肾惫”。后期则表现为中医的“虚劳病”。因此,帕金森病根据其发病类型或病变阶段,应分别归属于中医的颤证、拘挛、痹病、肾惫、虚劳等。

病因病机

病因

根据Braak关于帕金森病病理进展分为六个阶段的理论,以及Helsinki提出的帕金森病进展的临床症状和时间进程,我们认为,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帕金森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这些症状的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外感六淫及邪毒之气(如农药气体、一氧化碳、杀虫剂、除草剂气体)伤及肺部,导致肺不能司鼻,从而引起嗅觉减退或异常。由于邪毒的存在,即使肺部疾病已经痊愈,鼻部的毒素也难以完全消除。二是饮食不洁,摄入含有重金属(如锰、汞)的水和食物,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氟桂利嗪、利血平及一些抗抑郁药),这些邪毒进入肠胃,影响腑气通降,导致大肠传导失常,出现便秘。三是头部外伤等非内外因,导致脑部瘀毒形成。这三种病因若长期存在,可逐渐上扰脑部,使脑失清灵,从而引发失眠、抑郁等症状。这一阶段属于帕金森病的临床前期,主要探讨的是中医对起始病因的理解。

随着病程的进展,外邪内犯、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七情内伤等因素会逐步影响肾、肝、脾三脏的功能,导致其失调,进而引发运动症状。当运动症状出现时,帕金森病就进入了临床发病期。

病机

帕金森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其核心病机为肾虚,贯穿疾病始终。《黄帝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意即人过四十,肾气减半。肾生髓,髓充脑,脑气亦随之虚衰。肾虚导致脑髓不足,脑萎缩,中脑黑质退化,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减少,引发帕金森病。

早期表现为肾阴虚,中期为肾阳虚,晚期则为肾阴阳两虚和气血虚损。肾虚是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病机和首要病因。“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这些症状多与肾寒有关。其次是肝虚,肝血虚筋脉失去濡养、肝风内动是早、中期帕金森病症状产生的主要病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开关效应以及伴随的眩晕等非运动症状,大多与肝风有关。第三是脾虚,“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肢体僵直、四肢拘急、颈项强直、身体困重等运动症状,以及双下肢沉重、懒动、大便黏滞、舌苔厚腻、痰黏难咯、流涎多、汗出如油或黏汗等非运动症状产生的主要病机。脾湿当分外湿、内湿。外湿当除,内湿当运。外感者,多与生活所处环境相关;内生者,多与脾虚湿盛相关,脾阳不运而水湿内聚。除此之外,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痰、瘀、毒,外感久恋不去的风、寒、湿邪,都是重要的病机要素。

根据帕金森病的类型、患者年龄、病期、个人体质和发展程度的不同,病机也会有所差异。大体上,在帕金森病的临床早期,肾阴虚是关键病机,常伴有内风,或兼有痰、瘀、毒。此时病情多为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患者可能出现轻微且不明显的运动症状,临床症状不够典型,诊断较为困难,需要结合早期非运动症状进行综合研判。

随着病情发展,进入帕金森病的早期阶段,病机从肾虚逐渐累及肝、脾。此时,痰、瘀、毒伤及脏腑,风、寒、湿邪入侵筋肉皮脉。肾主骨,肾虚导致骨疲振掉,转摇不能,表现为运动迟缓、小步前冲;肝主筋,肝虚导致筋脉失养,虚风扰动,表现为躯体震颤,激动时加剧;脾主肌,脾虚导致气虚失养,湿浊下注,表现为面具脸、腿脚沉重、少动乏力。这一阶段是早期病机的加重,虚实夹杂,虚实并重,运动症状明显,标志着进入临床诊断期。

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2~5年后,帕金森病进入病变中期,此时中西药疗效减退,甚至出现严重副作用,导致运动并发症。病机的核心是肾、肝、脾三脏俱损,但以阳虚为主。痰、瘀、毒从脏腑深入脑髓,寒、湿之邪侵犯肉、筋、骨、脉,难以消除。肾阳虚,因寒而收引,导致严重僵直,起步艰难,转身不能,身体僵硬,平衡障碍,同时脑髓失养,出现健忘,甚至痴呆;肝阳虚,导致筋脉拘挛紧缩,加重全身僵硬,同时虚风上扰,出现异动症;脾阳虚,导致气血生化无源,乏力羸弱,湿邪下注,易引发寒湿入侵,肌肉沉重,肢体痹痛。同时,脾阳虚运化无力,加重便秘,影响药物吸收,严重时可导致胃瘫。

到了晚期,西药的调整变得十分困难,帕金森病患者常常因僵硬、无力、平衡失调而不得不依赖轮椅,甚至瘫卧在床。吞咽困难、呛咳、褥疮、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危及生命,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幻觉、痴呆等严重的精神障碍和认知功能损害。此时的病机表现为五脏虚损、阴阳两虚、气血不足、神识昏乱。

中医治疗策略

帕金森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其病情复杂多变,治疗过程漫长且充满挑战。由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各异,且病情在不断进展中,西药的联合应用效果及副作用也在持续变化。这些因素导致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这对中医的辨证论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做好两个区分

一是要分病论治。根据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把以震颤为主的,按中医颤证治疗;以僵直少动为主的,按中医按拘挛、痹证等治疗。二是要分期治疗。按早、中、晚三期的症状特点,分别辨证施治。年轻患者实证居多。早期患者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中期患者虚实夹杂,以虚证为主;晚期患者脏腑皆虚,表现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即使有实证,也不明显,多为因虚致实。

从临床观察来看,帕金森病在不同阶段的中医分病界限有所不同。在早期,帕金森病的中医分病较为明确,可以分为两种病证进行治疗。然而,进入中期后,两种病证开始出现融合,形成了以中线症状为主的第三种混合型病证,表现为平衡障碍、行走不稳和易跌倒,这实际上是中医中的“肾惫”病证。到了晚期,病证进一步融合,形成一种特殊的混合型病证,这实际上是中医中的“虚劳”病证。因此,帕金森病在早期可以分为两种中医病证,中期则会出现三种病证的融合,而晚期则主要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混合型病证。分期不同,分病便不同;病名不同,论治也需相应调整。

早期的震颤型可辨证分为四个证型。一是风阳内动证,用育阴潜阳息风法治疗,方用六味地黄丸和天麻钩藤饮加减;二是痰热动风证,用清热化痰息风法治疗,方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饮加减;三是气血亏虚证,用补气益血息风定颤法治疗,方用八珍汤加减;四是血瘀风动证,用活血化瘀息风定颤法治疗,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僵直少动型与拘挛和痹证相关,结合症状可辨证分为三个证型。一是肝肾不足证,用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法治疗,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二是痰瘀痹阻证,用化痰逐淤搜风通络法治疗,方用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三是脾虚筋挛证,用健脾益气养血通络法治疗,方用八珍汤加黄芪、鸡血藤、全蝎、地龙。

中期增加的混合型可命名为肾惫病,属于肾虚血瘀阳虚证。主要病机是肾精严重亏虚,髓海不足,不能久立,行则震掉;肾阳虚,则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同时久病成瘀,或有瘀血病机。用填补肾精温阳壮火法治疗,方用左归丸合附子汤加减。然而,左归丸质地较为滋腻,附子性温热,用量宜小,且需根据病情调整。一旦症状得到缓解,应立即停药,不宜长期服用。

到了晚期,病变多表现为虚劳,治疗上应以固护胃气、益气养血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症状。根据具体病情,可选用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地黄饮子、十味温胆汤等加减。

统筹两个兼顾

一是兼顾当下疗效和长远结果。帕金森病是一种长期病、慢性病,当今的医学,无论中西医,都只能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都无法实现彻底治愈。因此,树立长期管理的观念极为重要,不能只关注当下,而忽视长远。在中药治疗时,用药应平和,避免损伤正气,注重固护胃气,关注饮食的消化吸收,着眼长远,打好持久战。药后有效即可,不求全效。必须明确的治疗大法是补肾、健脾、养肝,平补阴阳,益气和血,而活血、化痰、祛毒、除湿散寒等药物应妥当使用,适可而止。中医治疗的目标是延长多巴胺蜜月期、减少副作用、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出现,使病程进展缓慢、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寿命延长,这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原则。

二是兼顾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治疗以控制运动症状为主,同时也要兼顾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根据我们的研究,控制运动症状方面,西药具有显著优势,使用得当即可取得良好效果。患者在服用多巴胺能药物的蜜月期内,效果良好时几乎与常人无异。这一点上,中医虽有一定疗效,但相对西药而言效果较弱,因此需要积极配合西药,以增强整体疗效、减轻副作用。然而,在非运动症状的治疗上,西医的手段相对有限,效果因人而异,总体疗效不够理想。相比之下,中医在治疗非运动症状时,方法多样、经验丰富、有效方药众多,底气十足,疗效显著,可以说在这方面优于西医。因此,兼顾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的治疗,能够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弥补单纯使用西药的疗效不足,更好地服务广大帕金森病患者,提升我国帕金森病的整体治疗水平。

坚持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理论要结合、实践要融合

目前,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赖西医手段,临床治疗也以西药为主导。尤其是自上世纪60年代左旋多巴问世以来,帕金森病的症状控制取得了显著进步,左旋多巴也因此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金标准”。此后,多巴胺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COMT抑制剂、苯海索、金刚烷胺等药物的相继问世,进一步丰富了帕金森病的治疗选择。近年来,深部脑刺激(DBS)手术的开展也为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这些药物和治疗方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在治疗初期,药物效果较为显著,但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药效逐渐减退,副作用愈发明显,患者可能出现运动并发症。此时,西医在调整药物剂量时面临困境:增加剂量可能导致异动症加剧,减少剂量则会使症状恶化。

根据现有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药和针灸能够与西药协同作用,有效控制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于那些对多巴胺类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中药同样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中药在改善非运动症状方面表现卓越,如缓解便秘、失眠、小便频数、汗出异常等问题,其疗效显著且方法多样,往往优于西药治疗。在帕金森病的早期阶段,中药可独立用于治疗,针对震颤型患者,采用补肾养肝、息风止颤的治法,可取得一定疗效;对于僵直少动型患者,运用补肾活血、养血通络的方法,效果尤为显著。进入疾病中期,中药可与西药联合应用,既能协助控制症状,又能延缓多巴胺类药物剂量的增加,同时减轻药物副作用。到了晚期,中药结合针灸,通过平补阴阳、益气养血,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体能,减轻遗尿、吞咽困难、呛咳、褥疮、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寿命。

辨病辨证要结合,组方用药要联合

西医对帕金森病的只能控制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尚未有能够真正改变疾病进程的药物问世,而DBS手术虽能为部分患者提供一定帮助,但本质上仍非根治之策。一些备受帕金森病患者期待的新兴技术和药物,如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免疫疗法、靶向致病蛋白、腺苷受体拮抗剂、线粒体修复、神经保护剂以及肠道—脑轴调节等,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距离实际临床应用尚需时日,且研发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反观中医,尽管在临床研究方面缺乏大规模的循证医学支持,目前尚不能断言中医能够治愈帕金森病,但我们在实验医学上的结论还是鼓舞人心的。山西中医药大学脑病学研究团队专注于运用补肾生髓法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有30余年。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以加减地黄饮子作为主要干预方剂,观察到该方剂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如颤抖、僵直)和非运动症状。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加减地黄饮子能够有效中和清除α-突触核蛋白,抑制炎性反应、泛素-蛋白酶系统缺陷、线粒体自噬缺陷以及氧化应激,调节糖代谢异常,并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来减少脑内特定区域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这些发现均为可塑性治疗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依据中医的理念,要把西药纳入中药的组方体系,组建中西药合用的合方。以年轻帕金森病患者表现上单侧上肢抖动者为例,中医辨证为风阳内动证,方用六味地黄丸和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六味地黄丸和杜仲、牛膝、桑寄生补阴潜阳,天麻、钩藤、石决明息风止痉,共奏育阴潜阳息风的效果,治疗震颤。但如果按中西医结合辨病加辨证论治的思想,组成中西药联合的合方,则以苯海索为君,针对震颤的主症;六味地黄丸和杜仲、牛膝、桑寄生等为臣,补肾养阴,治本。不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中药,是因为他们除震颤的效果远远不如苯海索。这样的组方,中西医药结合、治本治标结合,既精简了药材,又提高了疗效,扬长补短,改变西医不治本,中医对症难的困境。(张俊龙 山西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72664

上一篇:关于帕金森病的N多知识,脑病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俊龙开讲

下一篇:帕金森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策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