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山西中医药大学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未来课程创新方向,聚焦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跨学科融合课、产教融合课,五位一体纵深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以“两性一度”为目标,先后推出五大课程计划,促进一流课程建设,切实提升了学生学业质量,丰富了专业内涵,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高度重视顶层建设
学校明确本科教育路线图,出台《山西中医药大学全方位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规划“十四五”期间本科教育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和具体部署。学校按照“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构建“中医药+X”本科教育体系的总体思路,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统领,以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为两条主线,着力巩固“专业以课程为本、教师以教学为本、学生以学习为本”三个根本,突出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学组织、教学成果等六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出台的《关于做好2022年本科教学工作深化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意见》明确,2022年本科教学工作主题是课程建设,并提出课程建设总体思路,即以课程为抓手的专业建设、以教师为重心的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课程为核心的管理范式。学校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加大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出课程思政建设计划、一流课程建设计划、经典课程强化计划、跨学科融合课程计划和本研贯通课程计划等“五大计划”,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五位一体”同步布局
对标教育部系列“101计划”教学改革,学校同步布局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跨学科融合课、产教融合课课程建设,推进“五位一体”课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小切口,学校推动课程、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流核心课程、一流核心教材、核心师资团队、核心实践项目;围绕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促进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重塑与教学方法改革;依托创新交叉团队、科研平台、产业学院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开展跨学科融合课、产教融合课程建设。
同时,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学校设立16个校级示范虚拟教研室,其中由中西医结合免疫学虚拟教研室牵头,联合15个中医药院校成立全国中西医结合免疫学课程联盟,出版全国首部《中西医结合免疫学》教材,开设全国首门中西医结合免疫学课程;建设“二妙散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滑膜成纤维细胞生物活性的体外实验”等虚拟仿真系列项目,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医学院校组数字仿真教学资源方向一等奖。学校围绕虚拟教研室建设,依托信息化技术,建设集平台展示、资源共享、知识图谱、联合教研、数据收集、画像分析等一体的数字平台,助力教研室开展跨学科、跨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探索高效、多样、便捷的教研模式,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形态。
此外,学校面向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高水平师资队伍与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建设中医优势技术、中医养生文化等微专业课程群,旨在为不同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提供丰富、系统、灵活的学习资源与平台,为社会学习者提供了解、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渠道,推广中医药文化,增强中医药认同度。
“五个计划”统筹推进
学校通过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计划,推进一流课程建设计划,实施经典课程强化计划,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计划,启动本研贯通课程计划等“五个计划”,统筹推进课程建设。
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计划,学校以“全面覆盖、有机融合、分类实施”的原则,以教学设计为抓手,构建中医药自信主题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体系,评选校级示范课程10门、优秀教学设计30门,在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全面提高了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为推进一流课程建设计划,学校持续推进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力争精品课程达到核心课程全覆盖;充实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近3年投入专项建设经费近500万元,立项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04门,优先已立项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试点。
为实施经典课程强化计划,学校一是构建全程经典课程体系。构建启蒙经典、四大经典、专科经典贯穿全程的课程体系,实现由诵读记忆—辨识理解—感悟升华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二是改革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经典诵读、经典知识竞赛多路径教学方式,推动经典与案例融合、临床与经典融合的教学方式改革。三是创新评价方式。核心经典课程实施结课考核、循环考核、等级考证多重评价方式。
为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计划,学校一是创新课程体系。依托交叉创新团队、新型学院建设,探索构建“中医药+X”新型课程体系。二是建设交叉课程。支持建设生物信息、健康医疗中医大数据等跨学科交叉课程。三是建设整合课程。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支持中医基础类整合课程、方药学整合课程。四是搭建知识图谱。在课程知识结构上,运用文献平台与知识图谱技术,促进学科间相关知识的融通。
为启动本研贯通课程计划,学校面向优秀本科学生推出本研贯通“禾本计划”,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建设思路,探索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推动跨学科开放、跨专业交流;促进本研课程整合贯通,构建“中医药+X”本研贯通课程体系;打造高阶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素养课程;实现提升理论高度,拓展专业广度,强化学习深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目标。
“成果展示+考试”改革考核方式
学校改革考核方式,中医学等临床类专业逐步将中医师岗位胜任力第二阶梯考核、经典等级考试纳入学分管理,加大阶段性综合考试改革力度;理工管理类专业由传统考试向考试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的模式转变,试点以成果展示替代结课考试或以“成果展示+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取代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同时,学校加强题库建设,修订本科课程考核命题办法,对接执业医师、护师、药师考试题型,引入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学专业、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题库,提高命题质量。此外,学校还搭建线上平台。搭建山西中医药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进一步严格执行《山西中医药大学加强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意见(试行)》,规范运用平时作业、实验考核、课题论文、小组学习等形式积极开展形成性评价。
近年来,山西中医药大学持续深化课程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方式,课程建设成效显现,学业质量稳步提升。2021年中医学执业医师考试综合笔试全国排名第八,获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各1项,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交流会“精彩一课”一等奖1项;获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总决赛医学院校组一等奖2项,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2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获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上线学堂在线、学银在线、智慧树等线上教学平台课程76门。2022年度医学教育论文发表数量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7位,2022年获批省级教学改革创新项目121项,居全省高校第3位。
面临新一轮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牢固树立“以本为本”理念,弱化类型分类,强化内容改革,厚积薄发,创新模式,“五位一体”统筹推进课程与教材、教师教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http://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3-12-11&pageIndex=6&cid=1&articleId=uwGYVowBvzuW0cep5ZhD&articleInde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