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构建行走思政课,培育时代新青年
——2025年度山中医青年思政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20来源:校团委作者:马敏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开创学校思政育人生动实践的新局面,校团委按照学校党委统一安排部署,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织开展2025年思想政治实践课程。124支实践团队、1100余名师生,在院系党政领导、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奔赴山西省内外100多个县、乡、镇、村开展实践活动,从躬行实践中凝聚奋斗合力,在脚踏实地中体察国情民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将“大医精诚”的岐黄志与“强国有我”的青春心,深深镌刻在祖国的大地上。

实践思路:以“行走”破题,让“育人”生根

山中医的思政实践以“锚定育人核心方向、校内外协同推进、深化校地精准对接、立足专业服务社会、严格过程成果管理、突出榜样示范引领”为核心准则,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成功构建起高校与地方协同联动、社会与青年双向赋能的良性生态格局。在“行走”中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从策划到落地,从动员到总结,校团委紧扣“知行合一”主线,让青年在“浸入式”实践中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生机,在“互动式”调研中厚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责任担当。这场双向奔赴的“实践之旅”,不仅是一次能力的淬炼,更是一场精神的觉醒——当青年与基层同频、与时代共振,青春的答案,早已在实践中写就。

一、踏红色足迹,传岐黄薪火:在历史纵深中厚植家国情怀

2025年,校团委紧扣思政育人核心,以“赓续红色精神、筑牢初心使命”为主线,通过专题实践队定点研学与特色活动深度融合的方式,引导青年学生在红色寻访与文化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担当品格。

平遥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井冈山、晋西革命纪念馆……把革命精神学习与中医药服务实践相结合,让红色基因在“为群众办实事”的思政课堂里落地生根,实现精神传承与专业实践的双向赋能。第三临床学院赴大同“岐黄矿安”中医药文化科普社会实践队怀着沉重崇敬之心走进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14000000吨”的煤炭掠夺量、“60000名”的遇难矿工数——两组冰冷数字瞬间将队员拉回那段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黑暗岁月。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荣药井冈本草志”队奔赴井冈山革命旧址。“沉浸式” 的感悟、“穿越式” 的体验——在毛泽东同志旧居触摸初心,在黄洋界追忆烽火,在革命后代的讲述中共情信仰,更在编草鞋的指尖间读懂艰苦奋斗。在晋绥八分区旧址与岔口乡关头村的“钢铁走廊”间,杏林青马工程班“青马岐行”中医药文化科普团接受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精神洗礼。在肃穆的展室里,讲解员以铿锵之声重现峥嵘岁月,晋绥大地的每寸土地都镌刻着忠诚与牺牲。让青年学子在多元实践里完成“学思想、强信念、践行动”的思政成长,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筑牢思想根基。

红色遗址是“活的教材”,中医药文化是“热的纽带”。当革命精神遇见岐黄之术,青年们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接力——就像当年用草药救急的前辈,今天的他们,也要用专业知识守护人民的健康。

二、践岐黄使命,育时代新人:在专业赋能中激活文化自信

2025年,校团委立足学校中医药办学特色,以“传承岐黄薪火、厚植文化自信”为核心,聚焦专业优势找准思政育人“切入点”,通过普及中医药经典知识、创新文化传播载体、打造沉浸式实践场景等方式,让中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起充满“药香”与“正气”的特色“大思政课”体系。

雨雾交城,寻医脉于古艺与民生。第四临床学院赴吕梁“医路乡伴、康养筑梦”三下乡社会实践一队走进交城县,展柜里“芳香化涩,温中散寒,健脾开胃……” 这不正是赵延龙老师在《知己知彼话食养》讲座中谆谆教诲的“药食同源”之真谛吗?在晋中市的北窑社区,健康服务与管理学院赴北窑“岐黄传韵”中医药文化科普实践队响应校团委号召以实际行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开展八段锦教学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护理学院“纤手织梦,护润乡田”实践队走进晋城市沁水县,向村民讲解艾草经络锤核心功效,解决颈椎酸痛的问题,选取对应穴位贴压耳穴贴,缓解村民的失眠。学子们展示了中医特色理疗独特功效,让基层群众在实地体验中感受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专业知识遇上民生需求,当“岐黄之术”融入日常点滴,青年们更加确信:中医药不仅是老祖宗的宝贝,更是解决现代健康问题的“中国方案”。这种文化自信,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三、访医行乡野,传薪润基层:在基层淬炼中读懂“大医精诚”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校团委牵头开展“寻访基层好医生”社会实践活动。自项目启动以来始终以“一条主线、三方联动”为核心实施模式——以寻访基层优秀医务工作者为核心主线,依托校团委统筹协调、青年学子为实践主体、基层医疗机构为实践阵地的三方紧密协作机制,逐步打造成为具有中医药院校鲜明特色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

“医道不在庙堂,在田间地头的疾苦里;传承不在故纸堆,在守护百姓安康的践行中。”隰县中医医院里,马宝贵院长的这句话,让国旗护卫队“旗暖乡村”实践队的队员们红了眼眶。这个夏天,39支“寻访基层好医生”队伍深入山西11市42县,与65位基层医者对话,其中13位是山中医校友——他们用最朴实的故事,给青年上了一堂“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思政大课。

傅山学院“红脉药香润晋阳”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踏入晋中市平遥县道虎壁村王氏妇科研究院,与国家级非遗“平遥王氏妇科”第28代传承人王金权教授进行了交流。王老轻抚脉枕讲述传承哲思:“自创始人王厚悬壶至今,王氏妇科始终秉持‘崇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既深耕《傅青主女科》等经典,又在经带胎产病症中积累万余例临床验案。”谈及传承使命,他叮嘱学子:“中医妇科的生命力在临床,需以疗效为舟,载经典智慧渡患者之河。”队员们感慨:“以前总觉得‘传承’是传承技术,现在才懂,更要传承这份‘把患者当家人’的情怀。”

既悟中医辨证之妙,更懂医者担当之重,这份基层淬炼出的医道箴言,终将化作青春筑梦的力量,让岐黄薪火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四、童植岐黄种,课传本草情:在童心播种中厚植文化根脉

2025年,校团委立足中医药学科优势,以“文化启蒙育童心”为特色方向,持续深耕少年儿童中医药文化普及工作。我校青年学子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启蒙活动,在少年儿童心中种下一颗热爱中医药文化的种子,让岐黄之术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

岐黄薪火永相传,杏林春暖育新芽。草药识别、中药拼图、推拿体验、制作艾草花瓶……第二临床学院赴吉县“岐黄行远”中医药文化科普实践队在临汾市吉县举办的“杏林童行·小手传承”活动,这些趣味活动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好奇地把玩着中药拼图,仔细辨认上面的中药材图案,叽叽喳喳地分享着自己的发现。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瑰宝,培育青少年健康理念,第一临床学院“岐黄新语,箐笁承意”社会实践队走进忻府区兰村乡中心小学。生动有趣的中医药文化课,把深奥的中医药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孩子们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健康承诺,走廊上“健康成长树”的枝叶日渐繁茂。张校长欣慰地说:“这些实践活动真正将中医药文化化作了孩子们的生活习惯,这样的传承最有生命力。”这不仅是始于药圃的温暖互动,更以文化为载体筑牢思政根基,让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让岐黄薪火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代代相传。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文化输入”到“主动传播”,当少年儿童成为岐黄文化的“小传人”,山中医的实践队员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自信,要从娃娃抓起;而他们,正是这颗种子最用心的浇灌者。

五、药香伴夕照,爱暖老人心:在暖心陪伴中践行青春担当

2025年,校团委以“老年健康科普”“独居老人陪伴”等多项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厚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敬老情怀,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俯下身、办实事,在暖心互动中增强关爱老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把脉辨识身体虚实,量血压监测健康指标,队员们耐心讲解日常饮食调理小技巧,反复叮嘱常见药品的服用时间与注意事项……古交马兰镇里,“青助健康”三下乡实践队通过望、闻、问、切,初步诊断老人的病灶所在,通过药食同源的治疗手段,帮助老人调理身体,补气升阳,食补中亏。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薪火暖夕·红建实践队”走进山西省军区太原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枸杞菊花茶养肝,陈皮茯苓茶祛湿,玫瑰花茶解郁……队员们逐杯介绍功效,陪老人们闲话家常。92岁的张奶奶边品茶边念叨:“你们这茶喝着舒坦,比啥都暖心。”

青春力量与峥嵘岁月相遇,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堂鲜活的思政课:当青年弯下腰为老人量血压,当他们听老人讲述年轻时的奋斗故事,那些关于“责任”“奉献”“传承”的道理,早已在不经意间浸润心田。

从红色遗址到乡村诊所,从社区广场到小学课堂,124支实践团队深入一线,50余份调研报告直击基层医疗痛点,60余场健康普及与文化宣传覆盖8000余人次——山中医青年学子以青春视角诠释“岐黄故事”,不仅实现了从文化“倾听者”到“讲述者”的身份转变,更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知、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他们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用文化传承凝聚共识,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模样。

多年来,暑期“三下乡”已成为我校青年学子长才干、献力量的“成长沃土”与扎根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舞台。面向未来,校团委将锚定“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目标,把“厚德求真、守正创新”校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力引导广大师生深刻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与磅礴伟力,切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恪守守正与创新相结合、传承与传播相统一的原则,有效汇聚起青年学子挺膺担当、助力强国建设的青春洪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智慧与时代力量。

上一篇:郝进同志荣获“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山西赛区二等奖

下一篇:我校承办2025年山西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县教师培训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