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药大学:三千学子“问道基层”,递交思政育人答卷

当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一方黑板,当青年学子手握“寻访”的主动权,走向广阔基层,会闯出怎样一片新天地?山西中医药大学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大地,让青年学子从课堂融入社会,以一场贯穿三晋的“寻访基层好医生”实践,探索出一条学科特色型实践育人的新路径。
从“为何下乡”到“下乡何为”
面对实践育人容易“走过场”的痛点,山西中医药大学选择从根源上破题。该校没有布置“命题作文”,而是精准切入中医药学科特色,以山西省内基层医生事迹寻访为主题,动态衍生义诊帮扶、基层治理、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等多条支线,助力青年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悟“何为下乡”到“下乡何为”,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构建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新范式。
“实践不能停留在‘走过场’,必须与育人目标同频,与青年成长共振,更要服务区域发展,实现成果落地。”山西中医药大学团委书记武艺道出了项目设计的核心理念:“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搭建‘寻访’框架的初衷,就是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平视、去探索真实的世界。从而在真实场景中完成从‘认知社会’到‘服务社会’的转变。”
当“岐黄术”遇到“乡土情”
自2023年始,山西中医药大学共青团立足“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优质平台载体,牢牢把握“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主题,广泛征集思政教师与青年学生意见建议,打造以“寻访基层医生”为主线的中医药特色实践品牌。
通过二级学院团组织联动校内科创团队、“一院一品”特色活动,结合国家“七彩假期”“笃行计划”“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等专项实践活动,创设“理论宣讲”“文化传承”“爱心医疗”“社情观察”四条支线,并于2024年衍生“助农惠民”“基层治理”“童心筑梦”等相关板块,细化中医药青年社会实践路径。
“在实践活动开展前期,我们面向全校师生发布活动详情,由青年师生自愿组建青年实践团队并上报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进行统一登记,联动各二级学院根据各团队前期提交材料、预设方案推选重点项目团队。”武艺介绍,实践培训内容覆盖政策解读、安全教育和案例研讨,确保青年学生“心中有谱,脚下有路”。
活动推进过程中,学校以基层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调研考察、弘扬中医文化、发掘健康需求,鼓励青年学生深入基层一线,走到百姓身旁,将可感可触的“身边事”转化为思政教育的“好素材”和乡村振兴的“指南针”。

从“寻访者”到“建设者”
为促成果落地、激活动力,山西中医药大学构建“团委牵头—学院跟进—青年主导—地方协同”的长效实践育人机制,在实践全程及实践结束后以图文、视频等形式记录实践内容,同时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围绕“一群两区三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主要视角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或研究论文,并将具体实践中观察发现的社会现象、痛点难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把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应用于技术研发、产业振兴、社区帮扶等细分领域。
“我们鼓励学生围绕城乡发展新布局撰写调研报告,将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挑战杯’等竞赛中的创新项目。完善评估与激励机制,将实践表现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并通过表彰大会、经验分享等,树立榜样,全方位激发青年投身基层的内生动力。真正激发了青年从‘寻访者’变为‘建设者’的内生动力。”武艺说。
数字与荣誉背后的青春答卷
组建青年实践团队183支,汇聚近3000名青年志愿者,实践地点覆盖山西11个地市、42个县区;累计寻访基层好医生300余名,收集实践材料、调研报告、感悟心得近万份;收获多封来自各地团组织、高校和志愿服务组织的表扬信、感谢信;多支团队、师生获国家级、省部级表彰;基于“三下乡”实践调研成果所开发的36项青年“双创”项目在各类竞赛中斩获佳绩;相关志愿服务项目入选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这是2023年以来,山西中医药大学学子参与“寻访基层好医生”主题社会实践,递交的“青春答卷”。数据背后,是青年学子对国情、社情、医情的深刻体认。
“目前,我们所构建的“寻访基层好医生”实践品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获得了青年师生的广泛认可,但也存在优化拓展的空间。”在武艺看来,答卷远未完成。“青年心态多元,需求各异。寻访范围能否再拓展?实践场景能否再延伸?组织机构能否再扩充?这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不断尝试的课题。”这场由青年学子主导的“问道基层”之旅,将在三晋大地上,继续书写新的篇章。(山西青年报记者 郭丽菲 图片由山西中医药大学团委提供)
https://mp.weixin.qq.com/s/J8Cljd3stJBixjD8aZSf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