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
9月21日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中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和论治
发布时间:2025-09-21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张俊龙 荣远航点击数:



今年的活动主题:早防早治 守护认知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作为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认知功能下降和精神行为异常,甚至完全丧失自理能力。其起病隐匿,病情呈持续进行性发展,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是由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张俊龙 荣远航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痴呆发病率为5.1%,其中3.2%是阿尔茨海默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AD的流行病学负担日益加重,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与挑战。

现代医学通常将AD的病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临床前期、轻度认知损害期和痴呆期。由于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明确、早期症状隐匿,AD的治疗当前面临诸多困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或延缓病情进展,且长期服药可能出现耐药性或副作用;新上市的靶向药虽短期观察效果较好,但仅对轻症患者有效,且价格昂贵,使得很多患者难以承受。中医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独特理论优势和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优势,有望为AD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中医理论认为,AD病位在脑,病机的关键在肾,与肝及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是人体整体机能失调的结果,强调整体辨治,弥补了当前单一靶点治疗的局限。本文系统阐述AD的病名、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从而为从不同阶段、不同病机干预AD提供中医学的系统思路。

A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病名

在中医学病名体系中,没有阿尔茨海默病这一病名。基于AD的核心临床表现,多将其笼统地归属于中医“痴呆”范畴,但我们认为这种归类方式并不能充分涵盖AD病程中动态演变的症状谱,难以全面反映疾病不同阶段的差异。根据AD的阶段性症状特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健忘”“痴呆”“癫狂”等疾病,需结合临床分期、症状表现进行对应与辨证,方能更客观、全面地体现AD的病理本质与证候演变规律。

健忘

记忆衰减的初始表现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AD的临床前期、轻度认知损害期的症状属于中医学的“健忘病”。明代医家戴思恭曾说:“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清代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写道:“健忘者,适然而忘其事,尽心力思量不来,凡所言行,往往不知首尾。”中医认为,肾主藏精,生髓充脑,脑为髓之海,若肾精亏虚,髓海失养,就容易出现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所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患者可能会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的伴随症状,舌象多表现为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弱。

痴呆

认知与行为的全面退化

随着病情发展,AD在中医学里就进入了“呆病”“痴呆”范畴。此时病情有了明显的进展,除了记忆障碍持续加重外,还会出现语言障碍、认知功能严重受损等情况。正如《石室秘录》记载:“呆病如痴,而默默不言也,如饥而悠悠如失也,意欲癫而不能,心欲狂而不敢,有时睡数日不醒,有时坐数日不眠,有时将己身衣服密密缝完,有时将他人物件深深藏掩;与人言则无语而神游,背人言则低声而泣诉,与之食则厌薄而不吞,不与食则吞炭而若快。”中医认为,此阶段除了肾虚的基础外,还存在痰浊、血瘀等病理因素。脾为生痰之源,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浊上蒙清窍,就会影响脑神的正常功能。《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提道:“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瘀血则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阻滞脑络所致,瘀血内阻,脑络不通,脑失所养,也会加重痴呆的症状。

癫狂

精神行为的严重失常

到了AD的中重度期,患者出现的精神行为异常症状突出,在中医上常表现为“癫狂”状态。其中,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与AD晚期所出现某些行为失控症状相似。患者会出现性格和情绪的改变,原本温和的人可能变得易怒、焦虑、抑郁,或是情绪淡漠,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有的还会出现幻觉、妄想,比如无端怀疑家人偷自己的东西;行为上会有重复动作,如反复开关门、不停踱步等。同时,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丧失,完全依赖他人照顾日常生活起居。从中医病机来看,此时多为虚实夹杂,除了肾虚、痰瘀等因素进一步加重外,还可能出现肝郁化火、痰火扰神等情况。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与痰结,上扰心神,就会导致神志异常。

B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AD的发生常常是先天禀赋、后天调养、情志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脑窍失养的复杂病理过程。其中,尤其强调肾精亏虚的基本病理基础,重视痰浊瘀血病理产物的积聚、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同时认为先天禀赋对AD发生具有潜在影响作用。

衰老

肾精亏虚的病理基础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的肾精会逐渐亏虚,肾虚的程度也会日益加重。当肾精不足时,髓海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就会出现脑转耳鸣、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这为AD的发生奠定了病理基础。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神经细胞也会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化,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减少,这与中医理论中肾精亏虚导致髓海失养的观点相契合。在临床实践中也可以观察到,AD患者多为老年人,且常常伴有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等肾虚的表现。

久病留邪

痰浊血瘀的病理积聚

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这些产物就如同体内的“毒邪”。若疾病迁延不愈,这些毒邪会逐渐在体内积聚,阻滞清窍,导致脑神失养,从而引发痴呆。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形象地说明了瘀血阻滞脑络与痴呆发病的关系。临床上,一些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患者,由于长期疾病的影响,体内痰浊、血瘀等病理因素积聚,罹患AD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久郁不解

情志失调的致病作用

长期的情志不畅,气郁化火,火热之邪会灼伤阴液,导致阴虚阳亢。情绪的持久刺激还会使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进而影响脑神。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提道:“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可见,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都可能成为AD发病的诱因。

禀赋异常

先天因素的潜在影响

中医所说的禀赋异常,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遗传因素。西汉戴德《大戴礼记》记载:“慧种生圣,痴种生狂。”说明当时之人已认识到该病的遗传性。先天禀赋不足,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阴阳就会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使得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若家族中存在AD患者,其后代可能由于遗传因素,先天肾精不足,或体内存在某些潜在的病理基础,在后天的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加患AD的风险。《黄帝内经·灵枢》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脑髓生成不足,为AD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C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AD是“本虚标实”的复杂性疾病,本虚以肾精亏虚、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为核心,标实则以痰浊蒙蔽、瘀血阻滞、火热扰神为要。基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则,采用不同治法,其中尤应重视补肾填精、调养脾胃和化痰祛浊。补肾填精以充养髓海,为脑神提供物质基础;调养脾胃以健运气血、杜绝痰浊生成之源;化痰祛浊则可清除蒙蔽脑窍的病理产物,改善认知障碍与神志异常等核心症状。无论何种治法,中医药对AD的早期干预均至关重要,尽早介入可及时调控脏腑失衡状态、阻断病理产物积聚,延缓病情向中晚期进展,最大程度保留认知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

本虚证

1.肾虚型患者常见腰膝酸软,腰部就像被重物坠着一样,酸软无力,上下楼梯、长时间行走时症状明显加重;头晕眼花,看东西时常觉得模糊不清,眼前好像有一层雾,还会伴有耳鸣;男性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女性则可能月经不调;舌象表现为舌淡,舌苔滑润,脉象尺脉弱。治以补肾填精、生髓健脑法,方选地黄饮子、生慧汤、六味地黄汤、金匮肾气丸等,重用熟地黄、山茱萸等药物补肾益精。

2.脾虚型患者神疲乏力,提不起精神,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食欲不振,纳呆,甚至恶心呕吐;大便溏薄,次数增多;舌淡,舌苔薄白,关脉弱。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和水湿。脾虚则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为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气血生化不足,脑失所养,从而加重AD的症状,正如清代医家陈士铎评价本病:“起于肝郁,其成由于胃衰。”通过健脾益气的中药调理脾胃功能,同时配合饮食调理,如方选生气汤、六君子汤等,食用山药、芡实、薏苡仁等健脾食物,患者的消化功能改善,精神状态也会有所好转,一定程度上延缓认知功能下降速度。

3.气血不足型患者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站立或起身时,会突然感觉头晕目眩,眼前发黑;心悸失眠,晚上睡觉时心跳加快,难以入睡,即使睡着也易惊醒;肢体麻木,尤其是手指、脚趾等部位;舌淡苔白,脉细弱。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足则无法上荣于脑,脑部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导致脑功能减退,出现认知障碍。临床治疗时,通过补气养血的中药,如八珍汤、归脾汤、转呆丹等,补充气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患者的头晕、乏力等症状会有所缓解,对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标实证

1.痰浊型患者常常感到胸闷,就像胸口压了一块大石头,呼吸不畅;口中黏腻,感觉有痰黏在喉咙里,咳不出也咽不下去;舌苔厚腻,脉象滑。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凝聚成痰,痰浊蒙蔽清窍,导致脑神失聪,出现认知障碍。患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明显,反应迟钝,思维混乱。所谓“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临床治以化痰开窍法,如菖蒲郁金汤、洗心汤、逐呆仙丹,清除体内痰浊,可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善,认知功能有所提升。

2.血瘀型患者会出现头痛,疼痛的部位固定不移,疼痛性质多为刺痛;面色晦暗,口唇发紫;舌体有瘀斑或瘀点,舌下脉络迂曲、增粗,脉象涩。瘀血阻络,脑部气血运行不畅,脑络不通,脑失所养,进而引发AD。患者除了认知功能障碍外,还可能伴有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等症状。治疗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3.热盛型与阳亢型热盛型患者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情绪容易激动,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数。阳亢型患者则多有肝火旺的表现,如头痛剧烈,以两侧太阳穴部位为主,耳鸣如潮,还可能出现幻觉,看到或听到不存在的东西或声音,舌体红,舌苔薄黄,脉弦。无论是热盛还是阳亢,都会导致火热上扰神明,引发精神症状,加重AD患者的病情。在临床治疗中,对于热盛型患者,常用清热泻火的中药,如黄连解毒汤等;对于阳亢型患者,则采用平肝潜阳的方法,如天麻钩藤饮等,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精神状态。

D 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前景与展望

中医药整体把握“健忘”“痴呆”“癫狂”的阶段演变规律,从多维病机中探寻治疗靶点,为AD防治提供了独特视角。

山西中医药大学脑病学研究团队以“维护脑健康、防治脑疾病”为目标,围绕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脑理论现代科学内涵的生物学机制、基于中医经典名方的脑保护药品研发和临床诊疗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团队30多年来聚焦地黄饮子防治AD的作用机制开展了研究,从改善学习记忆障碍、调节钙离子信号途径、调控外泌体、改善突触可塑性、改善糖代谢、激活能量代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在临床实践中,重视肾精亏虚的关键病机,以加减地黄饮子作为主要干预方剂,并将西药纳入中药的论治组方体系中,组建中西药联用的合方,如在轻度至中度AD患者中,用甘露特纳胶囊、多奈哌齐联合地黄饮子加减,在改善认知功能、缓解精神症状、延缓病程进展方面展现出优势。通过中西医结合、病证互参,达到标本兼顾、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D提供了可复制的临床范式。

未来,随着方药作用机制的深入阐释,以及中西医在早期筛查、干预方案制定上的融合,中医药将在AD早防早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健康人群提供“未病先防”的养生调护方案,也为轻度认知损害人群提供“既病防变”的个性化干预策略,为老龄化社会下的脑健康守护注入中医智慧与力量。

本报记者秦洋整理


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250921/1115033.shtml

下一篇:山西中医药大学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汇报表演在华佗体育场举行

推荐新闻